【概況】縣科學技術協會下屬10個鎮科協,兼職鎮科協主席10人;社管委科協1個,兼職社管委科協主席1人;有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科協1個,民樂生態工業園區院士專家服務中心1個;有農學會、水利學會、畜牧獸醫學會、農機學會、衛生系統學會、教育學會等9個縣級學會,1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濱河集團、銀河集團等5個企業科協。
【公民科學素質行動】以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計劃(2022—2025年)》為牽引,完善體制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凝聚各方力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深入實施五類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全縣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緊緊圍繞科普宣傳、科技培訓、科技服務咨詢、科協組織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內容,指導和組織有關單位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工作。按照“加強政治引領、強化主責主業、服務中心大局、加強自身建設”的工作要求,聚力“強科技”重點任務,聚焦“三個示范區(園)”建設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強化科普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科普宣傳】舉辦“科普秀”大賽,成立“蒲公英”科普行志愿服務隊;利用優質醫療資源,開展社區醫療人才專家服務站試點工作;依托人才專家工作室,著力打造農村中藥材科普示范基地。將“科普之冬(春)”暨“三下鄉”活動、“快樂老鄉”引領示范活動、生態宜居搬遷宣傳等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以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為載體,開展科普大篷車進社區、進校園、進村社等科普宣傳活動。開展“中國流動科技館(民樂站)”巡展活動2期,巡展活動集科學展示、科學探究與科學實驗等功能于一體,設置6個主題展區,通過文字說明、科學表演、展品互動、VR眼鏡體驗、機器人表演等內容,讓廣大青少年親手操作實踐,感受科技魅力,探索科學奧妙,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和培育全民創新精神感受“體驗科學”的快樂。擴大組建以鄉鎮、社管委、工業園區、學(協)會為單位的科技志愿服務分隊和科技志愿服務總隊,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系列活動。
【科技服務】發揮科協優勢,吸納全縣理、工、農、醫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65名組建應急科普專家服務團,常態化開展生態文明、防震減災、食品安全等科普宣傳。積極打造科普宣傳新媒體矩陣,全域推送相關科普知識,累計刊載各類科普信息500多條。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文明程度為目標,大力開展科學普及宣傳,主動參與“三大專項整治”行動,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科技培訓】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組織專家服務團開展食用菌、馬鈴薯、中藥材實用技術培訓3期,培訓210人次,特別是邀請市科協在鄉村振興學院舉辦全市農技協轉型升級專題培訓班,縣區科協主席和全市農技協負責人參加了培訓。發展2家優秀專業合作社成功注冊農技協,爭取省科協農技協轉型升級和科普信息化建設項目資金,支持基層農技協做大做強。
【科普惠民行動】提升社區醫學科普知識惠及,增強醫療衛生對社區群眾惠普,縣科協、縣醫學會聯合在文昌社區建立醫療專家人才服務站,開展試點工作。服務站主要由縣醫學會推薦的涉及老年病科、心內科、兒科等方面的4名專家組成,主要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以及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提供個人與家庭的合同式健康管理服務以及家庭科普宣傳與社區康復指導,以醫療專家為核心的工作站每年進駐文昌社區開展4次以上的診療、義診、帶教、講座等活動。已開展診療、義診3場次、健康講座5場次,受益群眾500多人。
【科普信息化建設】強化“互聯網+科普”理念,組織基層科普宣傳員注冊“科普中國”“科技志愿服務”,注冊人數在區縣級注冊榜中排名前列。利用微信群、QQ群、抖音、快手、“民樂科普”微信平臺等公眾號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信息化服務新陣地。聯合縣電視臺、縣融媒體中心、“新民樂APP”等宣傳平臺,開設“科普之窗”“科普在線”“科普e站”等科普宣傳陣地,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欄目。
【青少年科普教育】成立“蒲公英”科普行志愿服務隊,舉辦科普知識講解大賽。采取講科學故事、授科普實驗、開設科普課程等方式,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開展科普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新時代科普志愿服務,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雙減”工作,在職教中心舉辦以“講科普知識·探科學奧秘”為主題的科普知識講解大賽。全年開展科普活動24場次,制作展出展板800幅次,發放科普讀物、黨的政策宣傳資料2000余冊,受教育學生、群眾近7000人次。組織全縣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參加第十四屆張掖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提高全縣中小學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教師的學術水平。
【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按照《民樂縣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鎮(社管委)科協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進一步明確鎮(社管委)科協基層組織建設內容和機構設置,積極推進鎮(社管委)科協工作,解決基層科協組織不健全、人員不明確、工作銜接不順暢的問題,確保科協基層組織“六有”落實到位。抓好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建設,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會(協會)發展的新路子,堅持開展調查研究,為推動農技協、學會發展奠定基礎。全年農技協開展技術培訓、科普宣傳等活動12場次,受益農民1200余人,各學會開展學術交流4場次。進一步完善“三長”服務聯系點建設,充分發揮“三長”在科學普及、品牌建設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科普志愿者力量,印發《關于建立科普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明確志愿服務內容,招募志愿者130人,圍繞環境保護、健康知識等方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上下聯動的科普宣傳網絡。
【學會科普工作】積極深入鎮村、社區,并安排部署各鎮科協、學會、農技協通過輔導報告會、科普大講堂、座談交流會等多種形式準確闡釋、深入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黨代會精神,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行動統一到大會精神上來,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科協系統開展宣講報告會5場次,進農村、社區開展宣講8場次,利用黨組會議、理論中心組學習會議線上線下學習12次,參學人數達3000余人。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召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大會和座談會議,通過媒體、展覽、宣講等方式開展向“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舉辦巡回宣講3場次。線上邀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做“弘揚科學家精神、爭做新時代先鋒”專題報告會,線下邀請7名市級“最美科技工作者”開展現場宣講活動,講述優秀科技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向同行的生動故事,激勵全縣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再建新功的熱情。
【企業科普工作】依托人才專家工作室,著力打造農村中藥材科普示范基地。針對全縣中藥材生產開展技術指導和試驗示范、技術創新等工作,在南豐鎮中藥材科普示范基地組建由農技專家馬慶融為首的中藥材人才專家工作室,通過充分發揮工作室作用,著力打造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的南豐鎮中藥材科普示范基地,基地規劃主要分為中藥材展廳及直播帶貨間、培訓教室和種植實驗示范基地3個區域,聘用農業科技特派員3名,培養技術骨干4人。基地以當歸、黃芪、獨活、覆盆子等中藥材為主導產業,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并加以推廣應用,并采取點單式、普及推廣式、現場實踐式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不斷提高農民中藥材種植技能,示范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提質增效。全年開展各類培訓活動7場次,累計參訓人員600余人,觀摩學習1000余人。